飞蛾扑火,螳臂当车?
林海与黛玉父女两人带着一众奴仆回了林家,斐玉仍领着胡二秉、亦书亦剑三人自登寒山。
正如去时的轻车行简,回时也并没有惊动岱殊众人,只独独到老师穆寻处扣门,反而把他老人家吓了一跳,责备斐玉为何没有及时遣人送信回来说明行程。
“老师,我下山是为了私事,如今耽搁这么久才回来已是不妥,何必弄的兴师动众的呢?”
斐玉握着穆寻枯木般的手,关切问道:“学生一去便是这么久,您的身子可还好,腿疾可又犯了?”
穆寻迭声道:“都好、都好,有穆勉照顾着,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说完又急着问起这些日子以来斐玉经历的事情。
师徒二人虽有信件往来,可顾忌着安全,有些事情不好直言,因而穆寻倒是看得云里雾里的,此时爱徒归来,哪有不问的。
斐玉便细细的与他说了,只隐去与贾瑚的私下往来的事情。
听完后,穆寻不由长叹出声,摇头道:“不想还有这样的事。”说罢他沉思半响,才道:“我那老友身份特殊,想必皇帝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斐玉早知老师最先要谈老僧元拙一事,此时却也笑道:“我观师父的言行,只怕不仅是皇帝怯他,便是太上皇,也要敬着。”
穆寻却道:“他那性子,哪里忍的了皇室的规矩!”
“老师莫忘了,师父已剃度出家,自然不受宗室的拘束,何况他还顶着一个‘佛子’的大帽子。”
斐玉笑着安慰道,他顿了顿,又道:“而且我看,师父他不久之后便要回到天旻塔寺,以彰佛法,他身边那千数僧人,也要一并待去。”
穆寻面露吃惊之色,他与斐玉对视许久,见斐玉坚定颔首,不由泄气道:“他要干什么?他能干什么?天下百姓虽求佛久已,可是他教化地来的?与皇帝交易,不过以身饲虎罢了。”
“焉知他不是养虎为患?”斐玉淡淡道:“佛子普渡众生,是应有之义,皇帝顺水推舟,得此天大的祥瑞,太上皇连番受伏,蜗居宁寿,再过不久,这场二龙相争的大戏亦要落下帷幕了,一旦鹬蚌不争,渔翁则无以获利,趁着水浑摸鱼,才能为之后积蓄实力。”
“也罢。”穆寻叹道,“为师不曾赞成你的想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是顺应天理,可你却执意逆天而行,妄图实现春秋之时诸子百家的盛况,难,实在是太难了!”
“老师,这天下的学问本就应该如此,求学者不论高低贵贱皆可所学,施教者不论孔孟法道皆能所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才是正道。
可若一味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天长日久之下,皇帝热衷于稳固朝政,终究彻底收回教谕的权责,士族便如渐冰的流水,只知应试,再无长进,‘学问’二字岂不就是为了八股取士,何人格物,谁能致知?”
斐玉不赞同的摇头。
“书院里头近来的气象您也看到了,一些学生们观事多思,品学皆优,能沉的下心来钻研他学,另一些学生却仍执着于为官做宰,有些意得志满,有些却饱受打击,这些都是在正常不过。”
斐玉又道,“可那些最终进了官场的人又如何呢?章频高升后将他异母哥哥毒杀了,秦讳儒转而做了忠顺亲王的幕僚,您能说他们走的是正道吗?”
说道此处,斐玉笑了,“虽不是正道,却也是人之常情罢?可我想的却是,如果这世上有能匹敌皇权的存在,有比朝廷更好的去处,他们还会走上这条路吗?
自秦以来,各朝各代为政虽然有着宽苛之异,秦因□□而亡,汉则无为而治,隋因门阀生变,唐则科举去士,说来说去,皆为了稳固正统,可无政法何其宽仁,终究还是以奴虏待百姓,以天理灭人欲,使民愚,使民钝罢了。”
“可书院育人,是为何故?”斐玉神情温和,唇边含笑:“老师,您看我说的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