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玉扫视一眼守驻禁宫的禁军侍卫,唇边溢出一丝冷笑:“多日不见,不料贾大人接连耀拔,如今已是简在帝心,大权在握了,草民怕是高攀不起,告辞!”
“哎?”贾瑚见斐玉甩手要走,立刻抬手按住他的肩膀,嗤嗤笑道:“斐玉公子这是怎么了,避我如毒蛇?如此,缘何还要与我父亲递信?”
斐玉一顿,挑眉看向贾瑚,虽然还是那张温文尔雅的脸,可气质却徒然发生了翻天的变化,让贾瑚立刻感受到一种多年不觉的威胁之感。
“稽察台果真名不虚传,贾大人当真是手眼通天,连这点小事也了如指掌。”
斐玉握住贾瑚搭在自己肩膀上的手,“假以时日,若稽察、靖御二处裁并,贾大人可就一人之下,心圆意满了。”
贾瑚怔住。
斐玉趁此机会掀开贾瑚,拍了拍自己肩膀上并不存在的尘埃,冷哼一声,绕开贾瑚走了。
若问斐玉为何知晓贾瑚就是多年前潜入自己读书时的院子的黑衣人,又为何知道贾瑚隐藏在帝王亲信表面下的一系列不得见人的勾当,都要从数月前准备从林府启程,离开淮扬时说起。
彼时林海求而不得,只能退而其次,倾其所有来换斐玉一声承诺。
而斐玉深知,自己虽然在岱殊多年经营,但人脉手段却仅局限于江南一带,纵然在士林里声望显赫,受人追捧。
但到了一块招牌掉下来都能砸到三个五品官的皇城,若无人相助,只怕稍有不慎就会折损,因此他再三思量,终于决定接手林海的馈赠。
除却林家几代累积下来的巨额财富外,林海还将为官多年来积攒与发展的各种信息与人手一并交给斐玉,而后者,正是初入京城的斐玉最为急需的东西。
有了这些,再兼之多年学道生涯里对各大书院里世家子弟的了解,他便有了管中窥豹,以小博大的机会。
若不然,今上也不可能误判了岱殊书院的发展势态,纵虎归山。
而在这些星罗棋布,恒河沙数般的信息里,一个同样暗中聚拢权势,可堪抗衡皇权的人跃然纸上,映入斐玉眼帘。
荣国府嫡长子,稽察台令史贾瑚。
贾瑚此人仕途如有神助,他的名字最初出现在吏部对外公开的官碟上,只是一萌荫侍卫,平日只领月禄,不得当值,只是个虚衔而已。
而这样的虚衔在京城里太多太多,在数十年来风云变幻中,渺小的连尘埃都不如。
上皇育有五子,大皇子平郡王、先太子、三皇子早夭、今上、五皇子顺郡王,先太子卷入谋逆一案被废为郡王。
上皇禅让于今上,今上登基后分封各兄弟,先太子追封为义忠亲王,平郡王晋平亲王,顺郡王晋忠顺亲王。
先太子谋逆一事,虽在事后被证实是冤枉了义忠亲王,但诸如穆家、萧家、张家等老牌世家在当时被卷入后,就再无翻身的机会。
四王八公、贾史王薛等旧京势力因坚定的簇拥上皇左右,而得到极大的荣耀。
尔后,随着皇权再次更迭,豪门没落,新贵升起,以京城荣国府贾家、金陵体仁院甄家为代表的上皇势力、
今上登基后所笼络的,以太子少保闫方域为首,包括通政使司右参议章频在内的士族新贵、
以及以师从稷章、姚中两大书院的清流一派,三方势力在朝野上下争斗不休,暗流涌动。
但这些廷争爆发的原因,官员升迁的轨迹都有迹可循,甚至其中有些,还是斐玉暗中做了推手。
唯独贾瑚此人,仿佛横空出世一般,至今上登基后,就立刻受到重用,在极短的时间一步步登上高位,引得朝野上下一片质疑,偏生他还一一巧妙化解了,令人无可奈何。
自古帝王患得失,在一众皇子最不起眼,却侥幸受禅的今上更是多疑,但他为什么如此信任于贾瑚?
斐玉笃定,贾瑚必定是还在前朝时就投靠了还是四皇子的当今,并且身具从龙拥立之功,为后来的步步高升铺平的道路。
稽察台为兰台寺与按察司拆分合并而成,夺取了部分监察百官的权力,同时兼具军政情报搜集,与整合一寺一司剩余职责的都察院一起,成为当朝一暗一明两大最高监察权柄。
都察院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天下,林海即为专司盐政的巡盐御史坐镇两淮。
而稽察台对外却仅在京畿设防,看似不如都察院管辖区域大,但其专纠劾京官,不计手段的模糊界限让稽察台掌握了数不清的阴私隐事,成为最彻底最纯粹的天子耳目。
这一招恰好打乱了上皇对百官的监察与控制,又聚拢了御史,科道互纠,将文史百官都纳入监察之体中,看似为了公正大道,但究其根本还是加强了今上皇权。
对此上皇甚至都说不出二话,只能堪堪将自己几个心腹塞往各处,以确保其在官员中的威严。
而最初执掌百官最为避之不及的稽察台的,正是贾瑚。
斐玉甚至有理由相信,兰台寺与按察司的合并拆分,也许正是这位贾大人的手笔。
基于这些初步判断,斐玉再翻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