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至于这些文武官员士绅领袖的大量宗族亲眷,更是在城破后清虏兵马的大肆搜捕和屠戮之中,几乎无一幸免。
短短两三天内,由清虏颁布剃发令引起的“忠州起义”,还没有坚持到忠清道其他地方起事响应它,就被清虏的兵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扑灭了。
谷咏
而这场起义及其惨烈的结局,不仅没有在忠清道等其他地方鼓舞起更多反清抗虏的起义,反倒是将各地正在酝酿之中的起义给直接吓退了。
清虏剃发令下达各地之后,原本民情汹涌民怨沸腾的南方数道州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反抗的声浪竟然渐渐趋于平息,竟然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之中。
剃发令就这样被推行了下去。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初一,也即伪清崇德五年十二月初一,清虏伪帝黄台吉在汉阳城内昌德宫仁政殿大会群臣。
伴随黄台吉的御驾、跟随东征李朝的多罗郑郡王济尔哈朗、怀顺王耿仲明、恭顺王孔有德、固山贝子尼堪、内国史院大学士刚林等人,自然在列。
那几个从大后方一路赶来军前效命的内三院学士,如鲍承先、宁完我、额色黑三人,也跪坐殿中,参与机要。
除此之外,就是原来的李朝君臣了。
这个仁政殿原本是李朝国主李倧的上朝议事之所,此时被黄台吉给鸠占鹊巢占了去。
原来属于李倧的那张豪华座塌,如今成了黄台吉在昌德宫里召见臣子奴才时的宝座。
而它原来的主人李倧,则老老实实地跪坐在黄台吉的左手下第一个位置。
至于李朝议政府的大臣们,此时自然是老老实实地跪在了李倧的后面不远处。
而沈器远这样的原本有资格跪在大殿里的六曹判书一级的大臣,到了这个时候,连进入殿内跪着的资格都没有了。
六曹判书以及他们佐贰官员即六曹的参判们,只能跪在仁政殿门外的冷风中,一边挨冻,一边聆听黄台吉的旨意。
“朕意已决,李朝昔日之国名来自南朝朱氏,今举国剃发易服之后不宜再用,即日起改国名曰和宁,封国主李倧为大清和宁亲王,赐大清和宁亲王金印金册朝冠朝服。”
“臣李倧,领旨,谢吾皇恩典!”
黄台吉决意更改李朝国名为“和宁”的事情,李倧在两天前就已经知道了。
就在两天前,忠州府的变乱被迅速平定的消息传回到汉阳城内后不久,黄台吉就在几个汉官谋臣的陪同之下,在这里召见了他。
黄台吉亲口告诉他,要保证李朝永远效忠于大清,光是杀了那些阳奉阴违心怀明朝的官员士人还不够,甚至光是剃发易服也不够,还必须彻底抹去南朝朱氏留在这里的一切痕迹。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掉南朝朱氏洪武皇帝当年颁给李倧祖先的那个寓意朝日鲜明的国名。
对此,李倧的内心,当然是极其抵触的。
因为李朝的这个国名已经使用了两百来年了,如今骤然改之,不管是改成了啥,都会让人觉得不那么正统。
但是,新从忠州府传来的有关屠城的可怕消息,又叫李倧根本不敢表现出一点点抵触或者抗拒的情绪。
因为在彻底放弃了抵抗之后,黄台吉若要杀他,就是一句话的事,简直比杀死一只蚂蚁还要简单。
因此,当黄台吉告诉李倧,他已经决意要废掉李朝现有的这个国名之时,李倧唯唯诺诺,根本不敢吱声。
唯有当黄台吉询问李倧,将李朝的国名重新改为高丽行不行的时候,李倧才终于忍不住心中翻涌的抵触情绪,大着胆子表示了自己的反对。
虽然他不敢反对黄台吉要改李朝国号这件事本身,但是对于今后改作什么,他还是要据理力争一下的。
毕竟,作为李成桂的子孙,他再怎么不肖,也不能同意将国名重新改回高丽啊!
想当年,他的祖先李成桂,原本是王氏高丽的臣子,正是通过发动兵变,废了王氏高丽的国王,才建立了现在的李氏基业。
若是现在又将国名改回去,改作了高丽,那自己将来还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最要紧的是,若是改回高丽,列祖列宗经营二百余年的李朝基业,可就彻底失去了大义名分,彻底失去了正统与人心!
所以当黄台吉终于肯征求一次他的意见时,他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意见。
还好,难得征求李倧一次意见的黄台吉,见李倧不同意改作高丽,便又问他改作什么合适。
这个时候,李倧想起了现有国名的来历,也想到了当年他自己的祖先李成桂提供给大明朝洪武大帝做选择时的备用国名“和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