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上的孙珲,此刻并没有看到地面上的蒙古皇后和她的神秘守护者,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蒙古人大军的分布上。
他粗略的计算了一下,此次蒙古大军的总人数,应该超过了30万人。
对于忽必烈的御驾亲征,他并不感到意外。其实对于这一天,他以前便有心理准备,只是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忽必烈的这个举动,其实也很好理解:以二十余万大军,全国岁入一半的物资,历时数年仍不能拿下襄樊,忽必烈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耐心。
刘整和张弘范水军的覆灭,也刺激了他做出这样的举动。
孙珲此时已经辨认出了忽必烈的御帐的位置,他完全可以马上以“火流星”的方式展开攻击,但他权衡利弊,还是没有行动。
正象叶楚楚说的那样,目前宋朝的半壁江山已经落入元军之手,蒙古人中忽必烈是一个开明宽仁的君主,想要走汉化的道路,蒙古贵族内部有不少人反对忽必烈执政,认为他过于“汉化”,行为举止不够“蒙古化”,但是在领导草原大军大举南下攻打宋朝这一点上,忽必烈证明了自己是个十足的蒙古人。他把成吉思汗创立的战术同从中原和***军队那学来的围攻战术相结合,在取得战役胜利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位蒙古大将。他学习汉族文化的长处,把汉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和科技发明与蒙古人的民族传统和骁勇善战相结合。然而,在蒙古人中的保守派看来,忽必烈对汉族文化的钟情无疑意味着对蒙古民族的背叛。忽必烈发动了对宋朝的进攻时在传统蒙古人作战策略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条新战法:由于之前蒙古军队在攻破那些顽强抵抗的城池后进行了残忍地劫掠和屠城,这一做法广为人知,他充分利用汉人对于蒙古人战争方法的熟悉和了解,主动提出如果各地能够投降蒙古,蒙古人必将与汉人和平相处。忽必烈的保证,加上他对难民的善待,赢得了汉人的信任。如果现在把他弄死了,换上一个保守残暴的家伙上台,对元军占领区的汉人百姓来说,只怕是空前的灾难。
还是在战场之上,堂堂正正的打败他比较好。
不过虽然不能下去干掉忽必烈,但是对元军的防御工事,他还是可以用来给忽必烈一个下马威的。
孙珲的目标,转向了元军修筑的那些“一字城”上。
其实“一字城”是宋朝襄阳守臣最早提出的设计,《宋会要辑稿》载:“荆南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秦琪、权京西转运判官兼权知襄阳府张栋言:襄阳府城楼橹雉堞,委皆壮观……自西北角抵江岸止二十余步,以渐头颓;东至北角去江岸三百三十余步,地步广阔,敌人可以屯泊。相度欲移北壁工役于西北角抵江岸二十二步,东北角抵江岸三百三十步,与两城角团楼相接,创筑雁翅钥匙头城二座。东壁创筑马面子五座,上安战棚各十四间,就里筑炮台一座,慢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