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他一本书。用蓝纺绸包裹着,他拆开一看是线装本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父亲说:“士不可不弘毅,近代国势沦沉,倭寇跋扈,李鸿章以耄耋之躯,颓死之年,同列强周旋,含恨而终。这本书我送给你,你要时时翻阅,勿忘国耻。尤其是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春帆楼的对谈,他的弥缝补苴,与伊藤博文的盛气凌人,这里面浸透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泪史。”
秋津奈绪依稀记得,年已不惑的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他更不能忘记,书中李鸿章令人哀怜的描述,他面前浮现出春帆楼的会谈场景:
李鸿章巴望着嘴问道:“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
伊藤博文拂袖道:“屡次言明,万万不能再让。”
李鸿章又乞求道:“赔款既不肯减,地可稍减乎?到底不能一毛不拔!”
伊滕博文勃然大怒:“两件皆不能稍减,不能稍改。”
……
伊滕博文虎视眈眈地瞅着台湾:“换约后一月内两国各派大员办理台湾交接。”
李鸿章分析形势道:“一月之限过促,总署与我远隔台湾,不能深知情形。最好中国派台湾巡抚与RB大员即在台湾议明交接章程,其时换约后两国和好,何事不可互商?”
伊藤博文寸步不让,骄横十足地说:“一月足矣。”
李鸿章低声下气:“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博文却目中露出贪婪的眼神:“口中之物,尚未下咽,饥甚!”
李鸿章瘦巴巴地嘴抽动着说:“两万万足可疗饥,换约后尚须请旨派员,一月之期甚促。”
伊藤博文还是死咬着不放:“可写一月内,奉旨派员云云。”
……
此情此景,虽然早在半世纪前的经历,每次想来,都戳中了秋津奈绪的内心,令其啮齿拊膺。
大学之时,秋津奈绪曾听闻过一次南开大学蒋廷黻教授的演讲:李鸿章因春帆楼受辱,发誓“终身不履日地”,这是他的“伤心之地”。数年后,他周游欧美,途经RB换船,可他不愿登岸,最后只好在两艘轮船间搭设一块木板。李鸿章病逝后,吴汝纶出使RB见春帆楼内李鸿章的座椅竟比伊藤博文矮半截,可见其受辱之深。
时光飞逝,物换星移。李鸿章早已沦为冢中枯骨,伊藤博文也丧命哈尔滨街头。然而,在秋津奈绪的心中,这段血泪史,这股深仇血恨,永远没有完结,中华民族早晚要血债血偿。
更深人静,他辗转难眠,甲午一役,中国民族错失了腾飞的壮举。北洋战舰,这个当年远东海军的霸主,居然败给了蕞尔小国RB中国输的五十载没有翻身之日。
他记起了光绪帝挥毫写下祭奠邓世昌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远处传来怒涛狂啸之声,夜月孤栖,鶗鴂断肠。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悄悄地记录下了此刻心中的万千感慨:
“霜涛拍岸,思千载过往,生平偃蹇无成,问古今英雄归何处;
秋风易起,登百尺危楼,岁月蹉跎有恨,但万里山河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