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昨天晚上一直在浇麦子,农村的你懂得,耽误更新了,同时这也是最后一张公共章节了,明天上架,请朋友们多订阅,多多月票支持。
柳暗花明倒不是说刘胜发现盗墓团伙了,即使有也不关他什么事,而是他居然在秦淮河岸发现了路边摊,虽然大多数是一些工艺品之类的小玩意,但也有那么一两件看上去还过得去的古玩在里面鱼目混珠。
带着几分兴趣,刘胜信步游缰地走了过去,反正现在也没什么事,估计就这两天就要返京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来这秦淮河畔抒怀。
走近了才发现在这里摆摊的多是一些老人,一张报纸或者一小张毡布放上三五个工艺品就是一个摊位,那些主人基本不会注意驻足的游客是不是潜在客户,手里的半导体咿咿呀呀的黄梅戏或者有些艰涩的昆曲是他们的最大的爱好。每当有顾客上前询问价格之时,还会惹得这些老爷子频频皱眉,不知道的还以为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了,弄得一些顾客手足无措。
刘胜犹豫了一会儿,奈何心里抓耳挠腮的,忍不住朝着一个摊主还算年轻的摊位走去,试探地问道“:大叔,您这老子雕像怎么卖啊。”
刘胜拿起来的是一件黄杨木雕的老子像,手持道德真经,垂目而立,仿佛在思考着宇宙万物的无穷奥妙,衣带飘飘,恍如神仙一般,细细端详心中不由得平静下来,一种孺慕之情油然而生。
黄杨木雕历史悠久、风格淳朴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做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温市乐清县是浙江省的黄杨木雕发源地,它和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
“怎么你想买?”
摊主有些不耐烦地放下手中的半导体,上一眼下一眼足足打量了刘胜七十二眼,然后眼皮就紧接着耷拉了下来,操着浓重的南京口音问道。
刘胜认真地点点头,“嗯,价钱合适的话,我就买下来。”
虽然不是什么古董,但雕工很到位,在街边小摊上混迹,还真有些明珠暗投的架势,刘胜估计这应该是民间艺术家的作品,民间出高手,这不仅仅在古代隐士盛行的时代有,如今还是有许多人喜欢卧虎藏龙,直到被人挖掘出来。
“一千二,要就拿走,不要就拉倒。”摊主飞快地看了眼刘胜手中的东西,粗暴地把价钱给定了下来。
“那个大叔,您不觉得您卖便宜了吗?”看着摊主的样子不觉得有些好笑,刘胜鬼使神差地为摊主着想了一把,幸好这里没人认识他,如果认识的人看到还不得惊爆了眼珠子啊,他可是一向锱铢必较的。
黄杨木有着‘千年黄杨难成木’的说法,四五十年直径才15公分左右,自古以来黄杨木无大材。苏轼曾说‘俗说,黄杨一岁长一寸,遇闰退三寸’,故此黄杨木有着千年矮之称,刘胜手中的这件黄杨木雕估摸着直径也有三十公分左右,在黄杨木中可是难得的大材,更何况不俗的雕工更让这件黄杨木雕增色数分。
摊主一瞪眼,将刘胜手中的黄杨木雕抢到手里,有些恼怒地说道”:爱买不买,别打扰我做生意。”
看着摊主的样子,刘胜顿时有点儿哭笑不得,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了,看来以后不能随便大发善心了“:得,大叔我怕了您了,这件雕像我买了,您点点。”
说着刘胜从钱包里拿出十几张老人头数出十二张交给了摊主。
“早就应该这样。拿走吧。”摊主接过钱也不数一下,直接搁在了自己的衣兜里,将老子雕像朝着刘胜一推,又悠然自得地沉浸在了黄梅戏美好的意境里。
拿起雕像,刘胜不禁地摇了摇头,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真还有这种做生意的人,似乎与钓胜于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看着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