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上周六的晚上,小九风尘仆仆的赶回承德,由于父母刚刚闹完丢人的抬尸丑剧,小九心中生气没有回家,直接到了甜水洼子爷爷的老屋。老屋中本有三舅长住,三舅自幼略带腿疾,一直没有成家,经常外出打牌赌钱,爷爷在世时也整天不着家,现在正好解脱,借着父尸分了些抚恤,又有政府立墓不用出钱操办,于是跟上几个闲汉搭伙去了赤峰,是做正经买卖还是走邪道就无人得知了。
临走前把老屋托给了邻居,这屋子比赵如琢还要老三十岁,残墙破院也没有什么可照管的,邻居只是偶尔看一眼别进了牲口。小九回来看着荒凉心中难受,顶着寒风淌着泪满院拔草,晚上邻居老两口强拉过去吃了饭,晚上小九不留在邻家休息,还要睡在老屋中。
这农村老宅,只要几天没有人气,蛇鼠乌鸦就多了起来,晚上老鼠在顶棚上开起火车,咚咚咚来去作响,小九无法入睡,找根竹杆捅了几下,结果捅破芦席,掉下来一个布包,里面就是这两件东西,若继续藏在老屋一怕三舅拿去卖掉,二怕老鼠咬坏,就想着带到北京再找个妥善地方保管。
马鸿陵听完就说:“这两件东西我哪件都不能要,你在学校住宿舍也不好存放,放在我这里可以,但可不是送给我的。”
小九听完高兴的说:“马大哥,就听你的,放你那里吧!”
刘曦颜想着小九和赵如琢祖孙情深,不禁想起一个问题:“小九,赵爷爷不是你的外公么?你怎么叫爷爷?”
小九有些不好意思:“曦颜姐,你们都知道,我妈妈和我舅舅不是爷爷亲生的,我也是从小被村里的孩子们笑话,说外公是疯子又是倒插门,我那时也总躲着外公,不肯去甜水洼子,就算见面一直也不肯叫他,但是爷爷总是省下来钱,给我买吃买文具的。直到我七岁那年上小学,我们村没有学校,就在甜水洼子上学,那是个冬天,我有一天感冒,下午在学校突然发烧,人都烧糊涂了,老师只能就近到村里找我三舅,三舅出去打牌不在,爷爷知道后马上赶到学校,找了个人力车把我拉到乡卫生院,二十多里路啊,那时爷爷已经七十多快八十了,我在卫生院打完退烧针,醒来后看见爷爷正坐在我旁边给我剥桔子,当时我居然说了一声~~我说~~说‘老疯子快出去’。”
说到此处,小九已经泣不成声,刘曦颜也找了纸巾默默擦泪,马鸿陵使劲眨眨眼睛,不让湿润阻碍了开车视线。
后面的故事就非常简单了,退了烧后,赵如琢又把小九拉回村,小九裹着被子躺在车上,看着年迈的外公双手拉着车把,在雪地上步步打滑,瘦弱的肩上套着攀绳,拼命压低身子向前一寸寸拱着,小九越看越不忍心,但还是因着隔阂没有说什么。
赵如琢生平没有干过农活,拉车更是第一次,到卫生院的路上心急小九的病,也没觉得拉车怎么艰难,这回来时精神一放松,年高体弱就吃不消了,硬是在风雪中咬牙坚持,好容易熬到甜水洼子碰到相熟村人,顿感力气枯竭,马上瘫坐在地,村人赶快将赵如琢扶上车,把祖孙俩一并送回了家。在车上,赵如琢还强打精神,用满是血泡的双手给小九掖被子,小九这才哇的一声哭出来,抱着赵如琢喊了声爷爷!把个赵如琢激动的老泪纵横,自此以后,小九便以爷爷相称,赵如琢更是以亲孙子相待,结下了这一段隔姓隔血的祖孙深情。
回到北京天不太晚,幸好是周日没有堵车,三人在小九所上的师范大学校外找地方一起吃了饭,作别时马鸿陵叮嘱小九要经常过来,然后和刘曦颜回到已经下班无人的工作室。
进门后把小九委托保管的火镰和转经筒放在桌上,马鸿陵举起沉重的转经筒摇动起来,转经筒中发出的音符跳进耳廓,不过每转一圈也伴有不小的吱呀声,听不出完整的旋律,看来中轴不是生锈就是磨损,应该检查润滑,马鸿陵给小九打个电话,征求完同意后从杂物间找来工具箱,在桌上铺了块干净餐布,小心拆解着这个音乐转经筒。
刘曦颜双手托腮坐在桌边说:“转经筒内都会有经书的,藏族人相信只要每转一圈就相当于念了一遍经文。”
马鸿陵边拆边说:“这个我听说过,估计是古代在高原上学习文字很难,为了方便老百姓信教,不知哪位前辈高人创造了这样简单化的方式,还有风马旗,每飘动一次也可以当作念了一遍经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