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时刻吗?你有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亲身体会吗?你觉得读书重要吗?你怎样看待读书读得好到头还不是给别人打工这个问题?你怎样设想如果一个人不读书,直接去社会上参加工作和闯荡呢?
不是故意谈起这个话题,因为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读书真好,能够随心所欲的读自己喜欢的书真好,还能在学校这个有具体对象,在接受一定教育年限后,必须按部就班离开的这个具有保护色的地方读书真好,当我看到明明是青春年华的年纪,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够继续读书的人们离开这块宝贵之地时,真的想大声说一声,读书真好!我没有歧视和偏爱某一样东西,也不是表达除了工作非要读书的观点,只是在一瞬间或者一个阶段的真实感受,静下心认真读书这件事真的不容易,而且能够沉下来,浸润到书的世界也很幸福。
我这里说的读书,不仅仅是作为学生拥有正当名义在学校里受限的读书,包括从作为学生身份以来进行的不同阶段的读书,还包括在自由时间和业余时间或者是有专门时间去读书的这种读书。
但是,我清楚的了解到,这不是一时就能够说明白的问题,也不能凭借自己看到的和认识到的去判断这种现象或者选择的好坏,不过,我只是想要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简要看法以及相关思考。
时光如白云苍狗,穿过指间的缝隙,悄悄流逝,任凭记忆穿越时光的隧道,将我拉回到小学毕业,那时候,我也只是在那所名字叫作水云镇小学的学校念了三年书而已,这是一个陌生的小镇,是我距离父母最近的地方,记忆里,在父母结婚后的第七个年头,母亲跟随村子里经常外出的一个同乡姐妹,打算去北京,那个被称为首都的地方打工。
据母亲讲述,这已经不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外出打工了,第一次还是在下学后,跟着外公介绍的同村同乡一起的,那时候去的是江苏,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远离家乡、亲人、小伙伴,也是第一次在一个从没去过的城市里闯荡,尽管在家里的时候,她就是家里最有担当、最大胆、最能成事的孩子。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那时候的母亲也只有十八九岁,因为家里姐妹兄弟众多,母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出初上出生的孩子,那时候,计划生育还很紧迫,外公一家的所有成员都还没有特别能挑起整个家庭重担的人,因此,养育小孩、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可能是压死人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懂事的母亲选择了外出打工,别看现在是极为普遍的,但是当时那个社会对于女孩子的要求可远没有理想中那般轻松。
读书是没有出路的,还不如嫁给村里的谁谁谁,到时候有人供着吃,有人供着穿,整天享清福呢!
这些话,是那个年代里几乎所有女孩都会提听到话,虽有表达方式和语言的不同,但是对于女性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完全可以划等号。母亲也因此被家里的老人说了很多遍,但是婚姻这东西,不是说嫁给谁就嫁给谁的,如果人选的不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不甘和不幸当中。
就像是母亲的其他几个大姨,二姨,还有四姨和舅舅,我没有特意贬低和抬高谁的想法,只是简单的陈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在外公外婆的这几个孩子当中,生活到人生的这个阶段,这几个孩子基本上都已经是年过半百的状态,但是唯一幸福也只有大姨家和我们家了。
二姨父是个暴力成性的男人,他们俩的婚姻只有刚开始相识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