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欺负,但怕说出来,这个滚肉刀官家会不高兴,因此也不说。
赵曙便看向一人,刘几,问:“刘卿,你久在边陲,可知原因?”
以前是抄掠,那也罢了,现在是十万大军入侵。
并且蔡挺奏章上写得很清楚,这是满员十万。
何为满十万?就象曹操下江南,赤壁之战,有人说八十万,有人说二三十万,有人说三四十万,但肯定没有八十万,打着那个旗号的。
再比如三川口一战,有人说李元昊是十万打八千,有人说李元昊没有十万,只有八万,有人却说李元昊不止十万,为何,他是只带来了八万兵马,可三川口一战前,已将李士彬手下的叛变各寨的战士整编起来了。但这个又何必较真?无论八万还是十万,相比刘平可怜的几千兵马,又有何区别?
现在庆州一样,无论西夏有没有满员十万兵马,环庆州五十营官兵都不足,十万好,八万好,又有何区别?
刘几怎么回答呢,难道说皇上,是你太软弱了?所以开始胡说八道了:“陛下,大顺天险,非夏人可得近,恐怕是夏人与赵明有仇。”
老蕃将赵明乃是宋朝的死忠,不亚于当初的李士彬,因此每次打西夏人,赵明最积极。所以刘几有此回答。
当然,这也不算坏话,并且刘几本人也算是一个激进分子,从狄青平南有功,后来在西北,西夏抄掠周家堡,刘几请求陈述古派援兵,陈述古不听,两人结仇,于是朝廷替两人调解,先是将刘几调知鄜州,后来又调回京城判三班院。
若无王巨,这一战乃是匆匆忙忙地发起反击的,赵明的儿子率先应战,不敌,退回大顺城,因此赵曙真相信了,立即授刘几为秦凤路总管。
这也无所谓,相比于孙沔来说,刘几那不知强了几倍。
主要这一说传出去,当真不带来消积的影响?至少赵明会心想,难道我死忠大宋还做错了吗?忠于大宋不对,那么就首鼠两端吧。甚至后来梁氏银弹政策得逞,正是朝廷对这些死忠蕃子奖励不足造成的。
不过有了王巨,就有了一面照妖镜。
再说,也没有赵明之子匆匆忙忙应战的故事了。
赵曙便有些失望,不仅对刘几失望,对大家一起失望,于是说道:“将王巨的奏章找来。”
各地官员重要的奏章,劄子,札子,公文,都会存档。
这个存档有三个作用,第一个辨别人才,一件事即将发生前,各个官员看法不同,有人上书,将上书存档,当事情发生后,再拿出来辨别,就能看出那个官员有眼光。这条作用用得少,不过偶尔也会派上用场,当然,不会载于史册了。
第二个是防止官员胡说八道,上书可以,不得乱说,否则存档起来,一旦乱说后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以后就是处罚最好的凭证。但某些时候也成了攻讦对手最好的凭证。
第三个作用就是利于编史书,比如宋朝的各个实录,一是参照起居官记录的皇帝言行,二就是参照这些存档,所以无论史官如何摘抄,认真看史册,还是能看到王钦若对宋朝的某些贡献,若是再认真分析,那么王钦若也不能算是一个奸臣,至少不是李林甫那样的奸臣。但再往后去就不行了,大家伙看着存档上的记录,依然胡乱纂改,使是整个宋史面目皆非,不能参考。
不过现在存档就起了作用。
太监从存档里找到王巨的奏章,赵曙让太监朗读。
王巨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不要说什么赵明,也不要说什么生事,与赵明无关,与王巨也无关,李谅祚必然入侵庆州。所以王巨去年才在华池县强军备战。
刘几尴尬了,只好改口道:“陛下,若此,请下诏让永兴军立派大军援救。毕竟环庆州可用的兵力太少了。”
整个陕西兵力最多的地方,不是前线四路,而是永兴军,包括河中府,解州,同州,华州,总驻兵达到了八十多营。
这样的安置,一是就食方便,至少后勤花费不大,二就是策应前线四路,那一路有警,可以立即从永兴军调派兵将。
所以刘几这个说法立即得到赵曙认可,反正问也问不出所以然,于其看着大家哑口无言生闷气,不如想办法将这次危机迅速化解。
因此立即用快马下诏知永兴军王举元派兵,增援庆州。应当时间还来得及,就在赵曙与大臣商议时,西夏人才兵临大顺城下,诏书下到长安时间也很快,不足一天。那么只要王举元立即派兵,正好赶上大会战。
但第二面照妖镜出来了。r1152
varwosoadconfig={cid:"23130",aid:"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