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飞行员中选拔,还要经受之后的一系列强化训练,才能胜任要求。
直到最近二十年,随着地球航天技术的进步,如今的载人航天器在起降阶段的过载已经减少到2-3g,对宇航员身体的要求才降低了下来,一些身体还凑合的技术专家才有机会进入太空进行各种科学考察和试验。
小卡则在陈文浩明确表达了意愿,将会在近期(不超过三个月)乘坐鲲鹏号去月球,和西姆卡接触后,开始着手对鲲鹏号进行载人改造。
鲲鹏号建造当初,因为小卡权限有限,采用的是无人化操作,它作为智能程序,可以附着在任何的电子仪器内,勘察器化身液体金属后,也不需要考虑空间。因此,现在的鲲鹏号内部,管线纵横交错,根本无法直接让陈文浩进入。
改造的过程,就是对机体空间重新调整,至少要为陈文浩留下足够呆的位置。
小卡另外表示,如果陈文浩决定等到科考船一年的搜索期过后再去月球的话,就不会改造鲲鹏号了。因为修复好的科考船上有更加先进的设备,可以用勘察器本体所采用的液体金属,来制造一艘性能更强劲也更适合地球人使用的载人飞行器。
说实话,陈文浩听到这里,不得不说特别动心,甚至有了一丝改变想法的念头。可以想象,届时制造的飞行器,肯定会比鲲鹏号这样急就章弄出来的产品先进的多,安全性也要可靠的多。不过最终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把命运的选择捏在自己的手里。
陈文浩趁机询问了一下小卡,飞行器内是否可以加装人工重力和呼吸环境,小卡的回答却是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现实却无法实现。
小卡解释是,现有飞行器的重要动力来自改造过的军用无人机引擎,虽然这台组合式引擎已经可以代表地球工业的最高水准,但是即使经过改造,并有勘察器的能量支撑,能够用于太空飞行已经是最大限度了。要维持人工重力场和自然呼吸环境需要大量的能量输出,引擎无法再加重负担了。
陈文浩闻言也只能放弃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小卡帮忙搜集各个国家现有的宇航员培训资料,有句话说得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接下来的几天,陈文浩的生活变得繁忙而规律:白天在公司处理公务,晚上去健身房锻炼,以适应自身突然暴增的力量和速度方面的改变。锻炼结束后则去厂房查看鲲鹏号的改造进度。这几天也就住在厂房里,反正之前已经布置好了一间休息室。
李建国负责的锂电池厂也会趁他在厂房的时间段,将已经完成的高性能电池送货上门。这些电池,最终都是供勘察器吸收能量。经过五天的补充,在吸收了电池厂之前一个月的成品后,勘察器的能量储存达到了上次起飞时2%的水准(并非是勘察器能容纳的能量总额度)。
据小卡所说,只要达到3.3%左右,就足够鲲鹏号带着他飞到科考船的位置。科考船上目前已经实现了能源采集的先期工作,进入了循环供应的模式,鲲鹏号只要准备好单程所需能量,就可以在科考船那获得返程的能量补充。
陈文浩考虑之后,毅然决定听取小卡的意见,不过再快也要等他的宇航服到手后。不知道为什么,陈文浩隐隐有种感觉,越是早一点赶到科考船那里,可以收获的惊喜也会越多。(未完待续。)